特朗普來了!2小時簽90億大單,企業要在這6個領域抓機會11月8日下午,特朗普到達北京,他開啟了亞洲行第三站——中國3天的正式訪問。這是他當選美國總統后,第一次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也是被廣泛認為亞洲之行中最重要的一站。而中方將以“國事訪問+”的超規格歡迎特朗普。《環球時報》評論道:或許可以說,來到中國,特朗普總統才真正“走進了亞洲”。 在特朗普訪問亞洲期間,美國著名的《時代》周刊的封面第一次出現“雙語表達:“中國贏了” (China Won)。這家一貫“唱衰”中國的美國媒體首次提出“中國超越美國”。而美國總統國家安全助理則在接受央視專訪時提到,對來華“特朗普總統本人感到非常興奮”。 就在昨日下午,2小時中美企業家簽署了19項商業合作協議,涵蓋生命科學、航空、智能制造等多個領域,總計約90億美元。 中美作為世界前兩大經濟體,此次特朗普訪華將聚焦哪些領域?中美將就哪些經貿議題展開討論?又將為中美之間未來經貿發展帶來哪些紅利? 29位企業大佬隨行,能源合作是重點 《人民日報》指出經貿合作是此次特朗普訪華最重要的內容之一。中國前駐紐約總領館經濟商務參贊何偉文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此次特朗普訪華的核心議題應該還是圍繞安全和貿易兩個層面展開。 特朗普政府對這次訪華之旅非常重視,除了政府部門隨行人員,訪華的隨行團還有一大特點:29名美國企業大佬組成的豪華商務代表團。 據彭博社此前報道,超過100家美國企業申請加入訪華代表團,美國商務部最終精挑細選了29家,遍及能源、工業、金融服務、環保以及農業領域,其中能源企業占主導地位。包括高盛集團CEO勞爾德·貝蘭克梵、波音民用飛機集團總裁兼CEO凱文·邁卡利斯特、通用電氣公司副董事長莊睿思等人。還有唯一一位阿拉斯加州政府官員及阿拉斯加管道開發公司總裁。而阿拉斯加是距離我國最近的美國地區之一,油氣資源在美國占有顯赫地位,約占美國天然氣總儲量的八分之一,一直希望打開中國市場。 這些CEO們由商務部長羅斯和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帶領,傳遞了希望建立長期美中雙邊經濟關系的訊息。據新華社報道,美國駐華大使布蘭斯塔德接受采訪時也提到,兩國元首將見證一系列文件的簽署,涵蓋制造業、能源等諸多領域。能源領域合作將是此次特朗普中國行的重點之一。 外界期待,特朗普此行能就促進美國對華液化天然氣出口事宜進行談判。而實際上,中國的“三桶油”和部分民營企業都已在美開展油氣投資。未來隨著特朗普振興美國油氣工業系列措施的實施,中國油企對美油氣投資將迎來更多的機會。 美國不愿錯過對華合作機會! 美國一些精英喊“應該遏制中國”已經喊了很多年,但實際上,美中貿易越來越大,交流面越來越廣。中美經貿關系是中美關系的重要方面,當前,中美經貿往來已發展到相當規模。按照美方統計,2015年美國對華貿易為美國創造了91萬個就業機會,而截至2016年底,美國對華投資項目累計達到6.7萬個。 中美雙邊投資協議(BIT)談判能否向前走也是此次特朗普訪華的關注點之一。自2008年開始,中美BIT談判已歷時9年。蘇慶義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特朗普對中美BIT談判并未表現出太大的興趣,如果中美BIT談判能在訪華期間獲得進展,將是一個突破性的成果。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教授潘銳認為,特朗普政府中參與BIT談判的官員還未全部到位。“但也不排除雙方會共同努力,進一步向加深雙邊合作發展。” 近年來,美國各州州長前往中國尋找地方合作機遇蔚然成風。今年加利福尼亞、艾奧瓦、密歇根、密蘇里、阿拉斯加、阿肯色等多個州的州長訪華,表達加強對華經貿合作強烈意愿。 在潘銳看來,美國也不想錯過在“一帶一路”基建等領域與中國合作的機會,加入亞投行將是美國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機會之一,中美也可以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市場開展合作。但具體如何合作,目前雙方還沒有正式的對話和磋商。 隨著特朗普訪華與未來雙方經貿關系的繼續深化,預計兩國還將開展更深度的討論、談判與協商。 未來中美經貿關系 總體向好,還有3個不確定 此次特朗普訪華,中美關系升溫。兩國在經貿上時而甜蜜,時有摩擦,究竟如何看待未來中美經貿關系的發展趨勢?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的程俊杰的基本判斷是:總體向好,以合作、穩定為主,同時又充滿不確定性。 作出總體向好的判斷主要依據是中美在發展雙方經貿關系方面的觀點和看法逐漸趨于一致。與特朗普總統在競選階段對中國充滿負面言詞的態度不同,現在特朗普和他的顧問團隊以及美國國內主要媒體、智庫等均認為應當推動中美經貿關系繼續向前發展,于是也才會有海湖莊園會晤雙方元首達成的共識。 合作主要是指中美在產業結構、要素資源稟賦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互補性,具備較強的貿易基礎。近幾年,美國國內鼓吹的“制造業重回美國”從現實來看,并不太可能全面發生。 穩定則主要包括兩層含義:一是未來中美之間大規模、激烈的貿易戰爭發生的概率非常低;二是中美貿易的規模、結構趨于一個較為平穩的態勢,產生劇烈波動的可能性也比較低。 但未來中美經貿關系發展可能存在不確定性,主要來自于三個方面: 一是特朗普及其團隊的即期行為。一方面特朗普是商人出身,注重交易的絕對公平;另一方面四年任期較短,美國國內對其執政以來的表現毀譽參半,特朗普亟待尋求民眾支持。這些導致其更加關注短期利益和成效,從而容易使政策短期化、多變化。 二是美國國內重點議題的沖擊。目前,美國國內的四大重點議題包括醫療改革、基礎設施建設、稅收改革和簡政放權。其中,由于后兩者更容易獲得成功,因而也成為特朗普政府主要的工作切入點和抓手。美國是典型對內弱政府,對外強政府,簡政放權將進一步加劇這一特征。一旦稅收改革未能取得理想效果,特朗普政府很有可能轉移壓力,給中美經貿發展制造障礙。 三是中國國內經濟下行風險依然存在。當前,中國國內經濟面臨轉型,一旦出現硬著陸的風險,也會給中美經貿關系產生重要影響。 美國對華經貿談判 有6大潛在重點領域 基于對中美經貿關系發展趨勢的大體判斷,可以預見未來雙方的經貿談判將會在求同存異,相互妥協的基調下開展。從各方反饋的信息來看,美國對華經貿談判的主要目標還是通過逐步減少中美貿易逆差來實現所謂的“美國優先”。 未來談判可能涉及的重點領域將更加深入。美國關注的重點領域大體包括兩類:一類是行業或產品類,即要求中國對某一行業或產品的進入放開;還有一類是體制類,即中國實施的制度、監管、執行造成貿易不公平。事實上,美方一直認為中美之間是不公平交易,中國政府的干預行為,如產業政策、國有企業等扭曲了貿易,造成美方持續逆差。 中國企業要關注哪些領域?把握哪些機會?規避哪些風險?程俊杰認為未來經貿談判關注的重點領域可能包括: 一是知識產權。美方認為,中國不足的知識產權保護和執法力度對美國當前的出口和投資造成了障礙。具體包括:對商業秘密的保護力度不夠,惡意商標注冊,藥品方面的專利保護和技術轉移,在線盜版和假冒偽劣產品泛濫等。 二是產業政策。關注的主要方面包括:中國實施安全可控的信息、通信和技術政策限制美國相關產品和服務,鼓勵自主創新,利用并購獲取先進技術,出口限制,財政補貼,產能過剩,增值稅抵扣及相關政策,投資限制,政府采購,標準等。 三是服務。除了中美“百日十條” 在電子支付、銀行業等相關領域已經達成共識外,美方還希望中國在戲劇電影、保險服務、電信業、視聽服務、快遞業、法律服務以及互聯網相關等領域的更加開放。 四是農業。農業貿易爭端的關注點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中國因瘋牛病和禽流感原因暫停進口美國牛肉、家禽,并對豬肉進口實施很嚴格的限制措施;二是中國對美國生物技術產品進口推遲放行并實施越來越嚴格的管控;三是中國對農業的補貼和支持超出了WTO規定的合理范圍。其中,前兩點在“百日十條”中雙方已經達成共識。 五是透明度。美方的主要關注點有三:一是中國實施的與貿易相關的法律、規章以及舉措并沒有按WTO的規定在統一的官方平臺進行公開、出版;二是中國在實施新的貿易相關法律、規章以及舉措前沒有提供合理的時間供公眾評價;三是中國未按WTO的要求,僅僅對不包括舉措在內的貿易相關的法律、規章進行了翻譯。 六是法律框架。美方認為,一是美國企業進入中國需要申請很多許可,如安全產品許可、投資許可、商業擴張許可等,這會給美國企業產生一定的麻煩;二是競爭政策,中國對反壟斷法的實施力度不夠,重點是中國的國有企業。 可以看出,中美國在未來對華經貿談判的重點可能在四個方面: 一是市場開放,特別是金融服務業的開放; 二是產能過剩; 三是國有企業改革; 四是知識產權保護。 此外,由于美國貿易赤字和匯率之間沒有明顯的聯系,現在美國就業崗位的喪失也并不是因為貿易赤字,而是因為生產率的增長,因此,未來匯率方面的爭議相對來說可能性較小。 緩解中美貿易逆差 首先是高科技產品! 自執政以來,特朗普反復強調中美之間的貿易逆差,“平衡中美貿易關系”亦被外界認為是他此次訪華的重要議程之一。加拿大環球郵報(The Global and Mail)撰文指出,特朗普此次訪華有望在經貿問題上達成一些協議,但不可否認的是,雙方在貿易問題上仍然存在分歧:美國希望進一步擴大市場準入,而中國對此并不贊同。 未來改善中美經貿關系的系列政策背后折射出的是企業發展的方向標。如何破局? 經貿關系的修復似乎無需急于一時。 多位專家均表示,緩解中美貿易逆差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需要美國放寬對高科技領域的出口限制。 太和智庫研究員張超提到中美之間存在貿易逆差,想要削弱這種貿易逆差,最好的方法,就是擴大對中國的出口。首先是高科技產品,或者是高附加值的產品。其次,是石油化工等能源類產品。 社科院國際貿易研究室副研究員蘇慶義則分析稱,中國希望美國能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放寬對中國的出口管制,并關注對美投資的中國企業的安全審查問題;美國關注的重點則是知識產權保護、中國市場準入以及貿易逆差問題,希望中國能夠進一步開放市場,并且增加在美的投資。 實際上,雖然這次特朗普的隨性團中高科技企業代表相對較少,高科技領域似乎相對“冷清”,畢竟波音、通用電器等大型工業企業依然出現在名單當中,釋放了積極的信號,未來中美經貿合作的領域也會越來越寬。 如今,在一個新的轉折點上,作為世界上最大發展中國家與最大的發達國家,中美關系面臨新的歷史機遇,和而不同,尋求兩國關系的最大公約數顯得格外重要。而對更多的中國企業而言,明大勢,引進來,走出去,也就把握了發展機遇。 |